2024年苏州市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方案:空调和电动汽车专题报告
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研究背景: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需提升终端资源响应能力,在完善政策市场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空调和电动汽车负荷增长加剧电网供需矛盾,挖掘其灵活性调节潜力对电网平衡意义重大。
虚拟电厂发展现状:全球虚拟电厂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欧洲占主导,亚太地区增长显著。国内虚拟电厂实践起步于2016年,以负荷侧资源调节为主,各地探索商业化运行模式,装机容量持续增长。
苏州虚拟电厂发展基础
苏州概况:苏州用电负荷增长快,峰谷差明显,发电装机容量增长,区外来电占比将提高。电力市场机制方面,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等,未来交易形式将拓展。
潜力分析
研究方法:可调节潜力受区域边界条件制约,分为理论、技术和市场潜力。空调和电动汽车领域潜力分析分计算行业理论潜力和技术潜力两阶段。
商业空调领域:办公建筑和商业广场空调负荷特性不同,夏季用电负荷大。2022年苏州市商业建筑制冷负荷及空调负荷最大可调节潜力计算得出,技术层面可调控潜力也有相应数据,且2025年相关数据将增长。
展开剩余90%电动汽车领域:私家车、出租车和公交车充电行为不同。苏州电动汽车保有量和充电桩数量增长,充电负荷呈“日间高峰、晚间尖峰”特征。2022年和2025年充电设施用电负荷、理论潜力和技术潜力数据详细列出。
潜力汇总:2022年苏州商业空调和电动汽车可调节负荷资源共计19.6万千瓦,2025年将增至24.6万千瓦。
苏州虚拟电厂实践:苏州开展虚拟电厂试点建设,有不同建设模式、资源类型和商业模式。协鑫虚拟电厂聚合多种资源,参与市场交易,有创新响应模式;昆山政府侧虚拟电厂以公共建筑空调柔性控制为主,技术先进,商业模式多元。
空调领域常态化运行研究
发展优势:苏州空调负荷资源丰富,江苏出台专项政策明确管理机制,苏州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且成立了虚拟电厂生态圈。
发展瓶颈
技术制约:虚拟电厂对空调负荷预测精度不足,控制策略缺乏灵活性,用户侧数字化基础薄弱、改造成本高,交易能力有待提升。
政策监管:虚拟电厂功能定位不统一,监管体系不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未明确。
市场机制:市场空间无法支撑产业发展,电力价格无法有效激活市场,交易结算机制有待细化。
发展思路:提升虚拟电厂技术响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经济盈利能力,包括分析资源潜力、优化响应策略、加强运维管理、探索商业模式等。
发展路径
资源摸排,形成常态工作机制:摸清空调资源底数,建立负荷模型,完善评估模型,考虑多种因素影响,持续优化。
优化调控,制定空调响应策略:结合用户需求和设备特性,制定多时间尺度调控策略,分析不同建筑空调负荷聚合策略和响应能力。
基础升级,打造楼宇数字底座:推动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化,鼓励建筑空调智能化改造,政府、企业和用户协同努力。
提高效率,保障项目稳定运行:完善人才培养和运维制度,做好客户关系管理,建立风险应急管理机制。
试点先行,探索多元增值服务:提升电力市场交易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和报量报价策略,探索多元增值服务,如综合能源、碳资产管理等。
电车领域常态化运行研究
发展优势:苏州有优秀市场主体和示范项目经验,构建了统一监管服务平台,全产业链优势和创新能力强。
发展瓶颈
技术制约:电动汽车充电资源调度不确定性高,充电基础设施薄弱,电池技术、协调互动技术和标准体系等关键技术需突破。
政策监管:协同规划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不明确。
市场机制:市场空间受量价制约,独立计量问题凸显,充电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发展思路:以试点示范为基础,突破技术和模式创新,提升项目响应、管理和盈利能力,探索可推广发展模式。
发展路径
区域勘察,建立标准作业程序:分析电车充放电负荷特征,建立评估模型,维护常态化增量数据。
改善调度,完善车网联动机制: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参与车网互动方法和模型,制定响应策略,测试、监测和评估策略实施效果,优化区域电车集群充放电策略。
技术突破,提升车网融合互动:协同推进车网互动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充换电设施智能化升级及配套电网保障能力提升。
加强管理,提高项目运行效率:做好充换电设备运维、客户关系和风险管理,提升设备故障远程诊断和处置能力,加强技术宣传和精细化运营,设置应急预案和保护政策。
示范应用,拓展多样商业模式:探索虚拟电厂聚合充电资源参与电力市场模式和路径,建立多元化收益渠道,如结合碳市场、建设多功能融合项目、拓展增值业务等。
建议
推动虚拟电厂参与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省级完善需求响应机制,推动现货市场发展;市级推动可调负荷参与管理,提高开市频次,完善计量和控制。
加快完善配套价格机制和市场交易机制:省级完善动态分时电价机制,构建电力互济交易机制;市级优化电价,扩大分时电价覆盖范围,引导充换电服务费价格,利用尖峰电价资金池。
加强虚拟电厂与地方能源专项规划协调:市级加强虚拟电厂等对电网影响分析,做好协同规划,建立动态评估机制,调整规划。
建立市区协同的虚拟电厂监管决策机制:市级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成立管理机构,简化审批程序,完善质保体系和业务流程。
推动产学研融合和关键标准规范制定:鼓励联合开发关键技术,完善标准规范,构建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
引导空调和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省级或市级出台政策,推动空调和充换电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强化电网调控能力。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
发布于:广东省